当晨曦穿过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的村巷,洒在渔民画斑斓的“山海”墙壁上;当无人机低吟掠过展茅万亩稻田,播撒下行行科技与希望的种子;当渔嫂们在共富工坊中掐起珐琅丝线,织就海岛致富的图样……绿水青山正从诗意理想化为现实图景。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近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绿循迹”暑期实践团的青年们,也踏上了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他们用脚步丈量、用镜头捕捉、用心体会,记录“两山”理念的实践故事,感受“两山”理念的伟大力量。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绿循迹”暑期实践团在蚂蚁岛的合影
“一幅渔民画”绘就生态“金画卷”
在队员们走访的新建村,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驻足渔民画前深情赞许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很有特色,很有味道!”这声赞许如同神笔点睛,让非遗文化唤醒了生态宝藏的鲜活路径。新建村乡村艺术馆内,小小渔民画,化身为琳琅满目的包袋、杯盏,流淌出了文旅融合的甘泉。如今,这里的村民纷纷投身工艺美术创作,全村超过1/4的常驻人口从事文化创意行业。每到周末,艺术馆内便热闹非凡,游客们可以跟着当地村民学习绘制渔民画,亲身感受这一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据统计,文化产业收入在新建村经济总收入中的占比已高达52%。村民们创作的渔民画不仅频繁亮相于国内外各类展览,还以不菲的价格售出,成为了“美丽经济”落地的鲜活注脚。

队员们欣赏那幅曾让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望的渔民画

队员们在新建村乡村艺术馆录制“绿水青山光影故事”微视频
“一个小作坊”织就海岛“共富锦”
实践团的脚步深入蚂蚁岛与庙桥村,在虾皮共富工坊的喧闹和小沙女共富工坊的专注间,青年们细读着舟山点“绿”成金的密码。
他们走进蚂蚁岛的“虾皮共富工坊”,亲眼目睹昔日的“渔用仓库”如何变身商创基地。普通的虾皮经现代工艺淬炼、时尚包装重塑,“身价”跃升,远销四海,谱写着靠海“新”吃海的财富故事。

蚂蚁岛共富工坊内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
随后,他们转身来到庙桥村的“小沙女共富工坊”,眼前呈现的是另一幅温馨而动人的画面:几名渔嫂正指尖灵动翻飞,将掐丝珐琅、海岛布艺等传统技艺巧妙地转化为一件件精工细作的艺术品。

小沙女共富工坊内渔嫂创作非遗文创产品掐丝珐琅画
这份“家门口就业的便利”、“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的幸福现实,深深印在了这群年轻访客的心底。

队员们访谈蚂蚁岛环卫工作人员
在访谈过程中,青年们也了解到,如今已有406家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遍布舟山海岛,吸纳就业超 1.9 万人,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月增收 2500 余元。“一岛一品”的特色格局,无疑成为了他们记录清单中,最能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海岛实践。
“一架无人机”勾勒科技“新渔耕”
实践团的镜头聚焦到了普陀展茅的上空。广袤的稻浪间,一架载重65公斤的“铁翼精灵”呼啸往返,精准地喷洒农药,划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轨迹。这是由他们的校友徐跃创立的低空农事服务中心提供的农业无人机服务。

舟山首个低空农事服务中心(跃动科技)负责人徐跃向队员们展示无人机施肥
“作业效率相较于人工提升了30%。过去,农民需长时间‘面朝黄土’进行劳作,如今则有更多时间得以‘仰望蓝天’。”徐跃自豪地向前来调研的学弟学妹们介绍。队员们还了解到,如今,这架从农田起飞的无人机,应用场景早就不局限于陆地,还拓展到了海上,正逐步成为渔业养殖领域的“空中智能管家”。
在他们录制的素材中,科技正赋予传统“渔耕图”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无人机让田埂愈发葱郁、让渔获更加丰硕,成为撬动海岛产业升级、守护绿水青山的“点金之笔”。这种“天空经济”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是青年人眼中“两山”理念最鲜活、最前沿的生动写照。
结语
在“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之际,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探绿循迹”暑期实践团以青春为笔,完成了对海岛绿色蝶变的深度解码。从渔民画里流淌出的文旅活水,到共富工坊中跃动的指尖经济;从无人机划破天际的科技弧线,到万亩稻田里升腾的绿色希望,青年们用镜头定格的不仅是海岛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这场探寻之旅虽已落幕,但青春与绿水青山的对话永不散场。期待更多年轻身影加入这场绿色接力,让“点绿成金”的奋进密码在海岛间持续传递,让“青春映青山”的动人故事永远续写!

舟山市新建村
图文:李晓璐
(2025年7月14日《中国教育在线》职业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