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有温度,技艺有魂。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和端午节,近日,一场海味非遗微课堂分享活动在海慧搂2105、海贤搂3107同时举行,现场将喜迎二十大精神、海洋文化传播与剪纸、渔绳结艺术传承相结合,搭建了传承人与师生相互交流促进的平台,促进非遗文化多元化发展。

“听党话,跟党走,喜迎二十大……”大家手举剪纸作品,高喊祝福。现场,舟山海洋剪纸传承人陈士定老师将剪纸技艺与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花鸟鱼虫等。不同的折纸方式、剪裁方式体现了文化自信等内容,用剪出的“美”字传达一个中国梦的祝福,向大家宣讲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寓意海岛人民的共富路越走越宽。


一张张纸在大家手中轻盈的翻转着,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海燕、鲳鱼、龙虾便诞生了,一幅幅剪纸作品呈现了海洋民俗文化的温度。最后,陈老师还现场赠送了自己的《少儿剪纸》书籍和海味非遗剪纸书签。

“以前渔民在捕鱼的时候,无论是网眼的补织、断绳的对接,还是船靠码头时的打缆,都要用到渔绳结。”作为渔民们日常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随着时光流逝,渔绳结的打法已经从300多种锐减到了150多种。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李芝琴老师一直守护着渔民文化最璀璨的结晶——渔绳结。

双梗结,用于打缆;连子结,用于网口收紧;护士结,用于伤口固定……不同种类的渔绳结可应用于物件的提、抬、挑、拉、系、缚。渔绳结诉说着渔民生产生活的美好故事。
在李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五颜六色、粗细不一的线绳在大家的手中飞舞,左缠右绕,虽然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编织渔绳结,但大家学习热情饱满,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几款基础渔绳结和创意渔绳结的编织。
参加非遗微课堂分享活动的师生们认为本次活动很有意义,剪纸、渔绳结分享活动通过把党的精神、红色基因、海洋文化融入到剪纸、渔绳结的手艺作品中来讲述红色故事、传承民俗、表达祝福,喜迎二十大和美好生活的到来,也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岛生根发芽。(校妇联、校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