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跟随区级文化特派员王忠军,在马岙的街巷里弄,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碑刻寻宝”之旅。

在马岙,唐华九墓志残石上沧桑的纹路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唐华九是马岙唐家近代商业的代表性人物,曾在上海商界打拼。通过碑刻内容,学生们了解了马岙名人唐华九心系家乡,捐出一半积蓄,为家乡疏浚河道兴修水利的故事。

距离这一墓志残石不远处的石板路同样暗藏故事,安家石板路是目前舟山乡村保留的最长石板路,尽管青石板边缘已有风化痕迹,但仍能清晰看到当年凿刻的风貌。“我们安氏先祖三百多年前从绍兴迁居到这里,之后就发动族人砌成这条‘家族路’。”七旬老人安老伯回忆说。300余块石板下,不仅深藏着族人主动让出路基的“六尺巷”式美德,更是鲜活的文明传承载体。

在现场,驻马岙街道三星村的区级文化特派员王忠军还边走边向学生们介绍多块石刻的发现过程、历史背景、人文内涵。同时,作为定海区书法协会会长,他还从书法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碑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让学生们从多个维度感受碑刻的魅力。“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王忠军老师寻碑刻时的执着。”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学生洪宇航感慨地说。
今年,王忠军在寻访石碑时,与一位村民不期而遇。交谈中,村民邀请他到家中看“老物件”,没想到在屋子门上横梁上,意外发现了刻着“雅三”字样的碑刻,这正是马岙大儒王亨彦的珍贵遗存。

当天,王忠军特地带着学生们来到发现王亨彦碑刻的村民家中,一同研读碑文内容,领略其中的书法艺术魅力,深入了解这一名人故事。“作为文化特派员,我希望通过寻访马岙各处的碑刻,深入挖掘马岙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其中的名人故事、桥梁建筑历史、公益慈善文化等。”区级文化特派员王忠军说,目前他已在马岙陆续寻访到近20块碑刻。
此外,学生们还在光霁堂与多位学者座谈交流。石板路的铺路智慧、碑刻中的慈善精神、王亨彦的治学品格,都成为他们开发研学课程的灵感源泉。大家共同谋划着马岙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青少年研学课程开发策略等,为马岙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2025年6月30日《定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