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留住绿水青山的时光韵味

时间:2019-11-22 11:00:35  作者:  点击:

舟山日报专家智囊团“海洋文化发现之旅”丨留住绿水青山的时光韵味

11月2日,舟山日报专家智囊团“海洋文化发现之旅”首站活动在定海盘峙岛正式启动。

盘峙岛,又名大盘峙,位于定海城区西南面,北与舟山本岛最近点距离1.1公里。全岛丘陵环抱,东北部低平,形状如盘,故名盘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那么,在新区、自贸区建设大背景下,如何挖掘、保护好历史遗存,并让人文历史为现实所用?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让美丽乡村更有底蕴和气质?

行进在盘峙岛绿水青山间,智囊团的专家学者纷纷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专家团成员在盘峙岛考察。

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是挖掘

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是挖掘。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舟山海岛人文历史有一段是空白,导致很多舟山人不甚了解。通过挖掘,就是要告诉当代人与我们的后代,舟山历史很悠久,也很辉煌,甚至有些是世界瞩目的。”三毛研究会理事汪乐彧说,新中国发展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在“扫盲”,推动全民提高教育水平,而如今,随着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历史盲点也该“扫一扫”。

汪乐彧对本报的本次活动格外赞赏,她说:“希望通过舟山日报的本次活动,到实地考察,把碎片化的人文历史收集起来,保护好,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经过盘峙岛一个叫“定海岙”的山岙,专家团成员夏志刚颇有感触,“这样一个地名、一座老房、一株老树,都是有一段故事,而现在一切似乎都将成为历史。”夏志刚说,舟山有一段时间的历史断层,导致文化割裂严重,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不在于她有多少建筑,而在于她的过去,她的渊源,她的人文历史。“正如著名文化学家曾仕强所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终极疑问,几乎每个人迟早都会遭遇到这样的困惑。”

夏志刚告诉记者,新加坡一个地方曾经要拆除乱坟岗,可之前,相关部门就发动大学生对每一块墓碑进行登记,追根溯源,让当地不再是文化沙漠。

在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群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革看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渔农村虽说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充斥着不少城市化烙印,有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与建筑亟需挖掘整理。“舟山日报的海洋文化发现之旅很有意义,动员有识之士现场考察,宣传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各界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支持本次活动。”

另外,出生于嵊泗的吴革近期还想去拜访一下那些渔村的老渔民,去看看他们原生态的沿海作业方式,记录与还原现场,让即将消失的传统作业方式用各种形式保留下来,以飨后人。

专家团成员在测试井深。记者 张磊   

对历史文化要科学保护与开发

在此次活动中,除了发现一口北纬30°0′0″的水井等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外,还发现一座陈姓老宅院,院落结构比较完整,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据当地人介绍,这老宅有百来年历史。

老宅院的“凤凰”屋脊造型,相当完美,脊翼两端翘起的飞檐做成凤凰鸟头的样子,神态自然,线条十分优雅,而且连凤凰双翅也雕塑得栩栩如生,非常有美感。“盘峙岛各村落历史虽然不是很长,所留存下来的古宅也不是很多,但从发现的几幢老院落来看,还是能够发现原岛民生活上的一些意愿,从中也许能够探寻他们精神层面上的一些东西。这对于挖掘盘峙岛屿文化,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市政协委员、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翁源昌说。   

翁源昌告诉记者,据他所知,像这种“凤凰”屋脊造型在定海留存的老宅中已经很少见了,能够在盘峙岛看到,非常惊讶。一般来讲,屋脊上有这种造型的宅院,过去基本是大户人家,而且是有一定文化追求的家族,普通人家屋脊两头造型比较多的是麻雀尾巴形状。   

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古建筑亟需保护与开发,这是本次活动中智囊团专家的一致看法。   

“舟山有很多住人岛屿,每个岛有一定的人文积累,反映着海洋文化的特质。”我市文史专家阿能说,清末后,舟山人纷纷走出海岛,去往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创业,来来回回间,他们将大量的大陆文化带到了舟山,并直接融入到了海岛建筑上。   

阿能认为,在发掘每个岛上积淀的海洋文化时,首先就要做好鉴别,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建议出台相关地方法规,让历史文化名城留存的老家当越来越丰富。同时,还要适时开展申报征集,出台相关规划与设计,通过房屋置换等方式进行集中征收,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应有的作用,或可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对阿能的建议,市钱币学会秘书长林斌也有同样的看法。   

林斌认为,像盘峙岛这样的离岛,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风景很好,也有环岛条件,发展陆海环岛旅游很不错。这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融合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确实应该好好做做。“如果一个离岛没有了人居住,那一切都会消失与淡忘,历史文化保护也没有什么意义。”林斌说,所以说,在离岛没有完全荒废掉的情况下,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挖掘保护,分步开发,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与综合利用。

专家团成员在察看石碑。记者 张磊   

历史文化要为全域旅游添彩   

历史文化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更能为城市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是显而易见的。   

“成都的宽窄巷,还有浙江的乌镇,现在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都是保护古迹最好的例证。”舟山市地名学研究会会长王建富认为,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富足了,应该适当地保留一些老家当,或科学开发或保持原样,让后人了解过去,或留给后人再去开发。   

“当然,我们不希望推倒重建,毕竟仿古建筑不是原来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历史的痕迹是模仿不出来的,不要让短期的行为成为败笔。”王建富说,文化是渗透在人的精神血脉当中的,每个人都会想,我的祖祖辈辈是从哪里来的,我的祖先过去生活的状态是什么,文化积淀会给人们带来十足的后劲。   王建富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几十年的发展路上,正是有了文化积淀作为保障。虽说地处偏远海岛,但舟山实际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海上贸易方面。舟山新区与浙江自贸区发展进程中,更需要有文化作为支撑,文化的促进作用十分重要。如果要把历史文化积淀完全融入城市,或许全域旅游可以成为一个窗口。   

前段时间,市政协委员、市作协理事孙和军就为定海历史文化做了一整套方案,将一些地名、典故、历史故事等内容制作成标牌,布置在定海区的各个角落。

“虽说定海旅游的自然资源不足,但实际上人文资源很丰富。”孙和军告诉记者,人们只知道金塘沥港是抗倭港,但实际上也是个漕运港;盘峙岛为何有条路是叫“蛇仁路”,这跟蛇有关的民间传说有没有关系呢,这些都值得考究。   

同时,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是想把舟山本岛打造成“一艘船”。   

“沈家门以前叫舵岙,在现在,沈家门的很多地名里也有‘舵’字,这就是‘船尾’。而马目碇次中的‘碇’,就是抛锚的意思,代表着船头。”孙和军说,如果将这些地名加以利用与展开的话,收集一些传说与故事,可以成为一个全域旅游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内容。

(记者 刘浩 /摄)

(2019年11月20日《舟山日报》第4版 http://www.zhoushan.cn/newscenter/zsxw/201911/t20191120_951319.shtml)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