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从舟山地名看“海丝”文化

时间:2019-02-25 13:15:53  作者: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

从舟山地名看“海丝”文化

再次验证舟山是“海丝”之路重要节点

记者 陈静

孙峰编写的《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

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浙江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峰编写的《群岛探津:舟山地名与“海丝”文化》一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舟山地名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成果。该书通过一个个地名,为我们描述了“舟山”从一座小山、一个渡口发展为群岛城市的历史过程。书中记载了大量和“海丝”有关的舟山地名,孙峰一一进行了走访了解。

孙峰第一次撰写舟山地名文化的文章,是五年前在舟山市地名学研究会会长王建富的鼓励指导下,《舟山地名与古代海盐生产》等多篇论文产生,使他对舟山地名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拾,探究的愿望日益浓烈,而舟山独特的海洋历史文化沉淀,也给了他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源。

孙峰带学生“走读千岛”,考察“海丝”文化

  ■研究“海丝”多地考察

文史研究,总不能纸上谈兵。在一篇篇文章成稿之前,孙峰总会去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遗址,认识海岛地情地貌,询问当地老人,做好口述史料采集。

平常节假日,孙峰大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行,暑假便带着学生社团走读千岛,“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带学生考察海岛文化,和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及我们群岛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仁一起带着学生到处游学,这更激发了我对舟山‘海丝’文化的研究热情。 ”

在数年时间里,他先后踏访舟山二十多个岛屿以及本岛各个乡村,每次都拎着一个黑色的电脑包,里面常常装满了史料、笔记本、录音笔等物,“这种包差不多已经换了六七个了,每次都是用破了才换。”去海岛乡村社区,包括虾峙、枸杞等小岛,他都是“绿色出行”,事前做好公交出行的“功课”,首班车、末班车,经过的主要站点等。对本岛的公交线路尤为熟悉,“这些年‘公交出行’一路走下来,我差不多成了‘公交通’了。 ”

在元朝大德年间的《昌国州图志》卷一中记载:“既而创县,名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孙峰向记者解释,因为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控日本”,说明舟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说明舟山是南北航运的关键节点。“北接登莱”,“登”指的是山东半岛的登州,治所在今蓬莱市;“莱”,指的是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北接登莱”,说明唐宋以来舟山与山东半岛的航运关系比较密切。史料中得到线索以后,孙峰为了更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存的相关信息,去年暑假特地前往山东蓬莱等地的博物馆考察,求证古代舟山与山东之间的航运联系,他还特地前往上海等地图书馆查阅史料,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大概从唐朝开始,高丽的船只到达山东登州,一部分还从登州南下至明州(今宁波),在前往明州的航线中,舟山是必经之地。其实,自古以来舟山的很多地名和山东是有关联的,例如岱山、朐山(今衢山)等,而舟山群岛的徐福传说也印证齐鲁文化的传播以及两地之间的海上交流。 ”

  ■舟山古代寺庙分布和航海有关

舟山作为古代南北航运的必经之地,自然留下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印记,而古代寺庙正是“海丝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之一。古代因为航海技术有限,航行多借助于风帆和潮流等自然力量,且海难时有发生,百姓多有祈福之俗,所以舟山海岛自古建有众多的海神庙宇,除了众所周知的普陀山,孙峰还提到了其中的岱山“陈将军庙”和嵊泗泗洲堂。

岱山海岛,有一种特有的“陈稜信仰”,当地多个庙宇祭奉的海神是隋朝大将陈稜。其中岱山有一座“陈将军庙”,又称岱山庙、陈大王庙,现称“镇英庙”,这座老庙来头不小,曾经还是一座被南宋朝廷敕封神灵的千年古庙。而陈稜将军作为航海神,自古被岱山百姓所供奉,元代文人刘仁本还曾到岱山古庙祭祀,希望保佑漕运海路平安。

陈稜是隋朝时期的一位将军,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他并不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但是他曾经率军征讨流求(中国台湾的旧名),在中国航海史、海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舟山有不少与陈稜有关的古庙。这些庙的名称,虽历经几次蜕变,名称各异,有的庙宇几度迁建,但千年古庙岱山庙却至今延续,它的支脉还曾经蔓延到远方的宁波乡镇。

唐宋的老百姓,可能是《山海经》看得多了,以为嵊山岛是东渡高丽、日本的最后一站,离“海上仙山”可能不远了,于是就称之为“神前山”。嵊山岛,是一个可向神灵祈福的宝地。那么这位神灵是谁?这位神灵可能就是泗洲大帝,亦称泗洲佛。福建等地又称“泗洲神”,信众极多。

据说泗洲神本是唐初来自西域的高僧僧伽大师,据南宋书法家赵孟頫《重建大圣寺灵瑞塔碑》,僧伽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东游至长安,过洛阳,入淮泗,居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 龙兴寺,曾被唐中宗召见,赐号国师。后相传有一泗洲(今江苏盱眙,又作泗州)人到福州当官,病时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立愈,以为是泗洲神显灵。人们遂于榕树上设龛安香位,奉祀泗洲神,成为福建地区的习俗。北宋《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载日僧成寻在岱山海岛的故事,他曾在岱山参泗洲大师堂。成寻所在商船有好多福建人,一个叫曾聚的船头送给成寻和尚一幅泗洲大师绣像,还告诉他“有日本志者,随喜千万”,意思就是“往来日本,拜此必利”。可见福建船商对泗洲神极为信仰。

今嵊山岛上有一个地名,叫泗洲塘。这个“塘”字,不是海塘的意思,而是“堂”字的谐音。因为嵊山历史上曾经建有泗洲堂。至今留下了泗洲塘隧道、泗洲塘社区、泗洲塘湾等地名。孙峰说,宋朝史料中还有不少关于舟山群岛泗洲堂的记载,而且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有关。

孙峰说,嵊山的泗洲堂,可能也建于宋代。近代嵊泗、六横等海岛,新建的供奉泗洲大帝的庙宇,都称为“泗洲殿”或“泗洲庙”,而不是叫“泗洲堂”。如青沙的泗洲殿、六横的泗洲庙等,嵊山之泗洲堂应该算是一个古称。值得一提的是,泗礁岛的地名由来,或许也与泗洲殿有关,泗礁疑为“泗洲”之谐音。可见,嵊泗两个大岛嵊山(泗洲塘)、泗礁的地名由来,可能皆与泗洲信仰有关,也都与航海祈福有关。

《大清广舆图》中的舟山群岛

  ■多幅古地图介绍舟山“海丝”地名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远在日本的一位汉学家长久保赤水,根据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地图和历史文献,绘制了一幅《大清广與图》。这幅精致的彩色地图,清晰地绘出了一条途经舟山群岛的东亚“海上丝绸之路”,还呈现了诸多舟山群岛的历史文化元素,用最精短的语言讲述了几则舟山故事。

据《大清广與图》所附《凡例》称:“唐土大图行于世者,无有善本。今据蔡九霞《广舆记》图本扩之,以诸书增订之。 ”

清《广與记》说:“(灌门海)故昌国县也,海中有砥柱矻立,水汇于此,舟过必投以物。风雨将作,涛声如雷。 ”而给这块海上巨石绘上“砥柱”两字,纯属长久保赤水的想象与创意。

孙峰告诉记者,早在元代的志书上就有灌门“中流砥柱”的记载,灌门海域的这个岛礁,当地老百姓现在仍叫“中柱岛”,就是取“中流砥柱”的含义。舟山渔民有一句老话头,说“老大好做,灌门难过”,讲的就是灌门海域,潮起潮落,水势急且险,是岱山水道和长白水道的交汇之处,有盘水漩涡。渔民中还有一种说法,灌门的航道比较狭窄,而外部洋面开阔,大量潮水涌入,激流沸腾。“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者必浮以物,杀其势而过焉。 ”元代的时候,往来的船民便会抛下一些物件,希望能够镇一下盘水漩涡,据说这样就能化险为夷,通过险境。

把灌门这个地名绘入地图中,是一种审美取向,长久保赤水对海洋传说故事比较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航海地标和安全提醒的考虑,灌门是舟山群岛中部海域东西向的主要通道之一。

“对舟山群岛来说,这幅地图的最重要之处是一条途经舟山海域的红线条。舟山岛和普陀山岛下面,绘有一条由宁波前往日本的红线,这条红线就是一条东亚‘海上丝绸之路’。在红线的右端,也有一段注解:‘自是日本船路三千里,今清商舶每年往来通交易。 ’”

除了《大清广與图》,孙峰还提到了另一张重要的地图——南宋《舆地图》。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绘出航海线路的地图,这张内容涵盖大宋疆域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大型地图,标绘出舟山群岛的地名竟有20个。究其原因,因为古代舟山是“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舆地图》所绘的两条海上交通路线,分别从庆元府之蟹浦 (今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和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起航,前者这条海路沿着海岸北上称为‘过沙路’。后者从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起航,东渡大洋至日本,称‘大洋路’。两者总称为‘海道舟舡路’,其所绘航路虽然简略,但是绘海上航路,古代中国地图中还是以此图为首。 ”在书的附录中,孙峰还附上了80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舟山段地名考释,包括现在的所在位置,古籍中的记载以及各种典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2月13日《舟山日报》第五版 海潮人文  http://www.cseac.com/new/zs/qdsh/201902/t20190213_914801.html)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