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一个曾恭迎乾隆帝“南巡”的马岙袁氏先祖

时间:2018-07-13 21:01:00  作者:  点击:


一个曾恭迎乾隆帝“南巡”的马岙袁氏先祖

翁源昌

清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据民国元年(1912)重修的马岙《袁氏宗谱》相关记载推断,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马岙袁氏第十一世三房袁文奎被选为“山林之士”代表,“偕诸老人恭迎”,“并蒙宠锡”,被赐于养老银牌,这是历史上海岛民间一件难得一遇的幸事。

几经修编的袁氏宗谱

马岙上袁村袁氏祖籍相传是浙江诸暨,《袁氏宗谱》有篇由第十二世袁必仁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所记的“育万公谱稿录”载:“康熙五十六年间,有诸暨老儒系庠生,赉谱到族,谱载次子迁居舟山马岙石长墩西庄,据此则诸暨为祖籍也,当是时族人详书某名某号,俾以载入诸暨谱中。”历史上舟山海岛几遭遣徙,兵燹战乱,乡村不少祠堂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四散逃生,大量民间宗谱遗失。马岙袁氏宗谱也是如此。清顺治十三年(1656)遭遣徙,宗谱遗失,“以致明季派系未免有残缺失次”,前三世生卒姓名失传。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十二世袁必仁在《西庄袁氏草谱旧序》中就为之感叹:“国朝(指清代)定鼎以来,一族谱系茫然无据,溯而上之,杳不知其行次矣。”为溯本源联亲疏,袁氏先祖对宗谱编修是耿耿于心。

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海解海禁展复,袁氏先辈定居“马岙石长墩西庄”以来,至民国元年(1912),230余年间,在先祖育万公《谱稿录》基础上,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道光五年(1825)以及民国元年先后三次修编宗谱,使原本残缺失次的马岙袁氏源流,得以清晰流传,先祖懿德高风,得以传播,令人景仰。正如清定海籍武显将军(正二品武职官)丁绍奉在《西庄袁氏宗谱旧序》所言:“噫!士君子苟能秉正直之心,有良善之举,固不待高爵隆名,足以焜燿其后嗣。”如今,为了让袁氏后裔能够铭记先辈留传下来的良好家风,他们在前几年修缮一新的袁氏祠堂大厅上把清康熙、雍正等年间定海知县所赠予的“耆英硕望”、“望重乡评”、“仁德可风”、“为善最乐”、“克敦古处”等几块匾重新悬挂置于高堂之上,以示重视。

千户之后马岙袁氏

马岙袁氏先祖迁居定海,其原因与海岛其他家族迁移有一定的不同。定海不少家族先祖迁移定海,是冲着当时海岛有大批未开垦的海滩荒地,尤其是清康熙解海禁以来,来自浙东宁波、镇海、慈溪等海岸带移民,大多数是属于生存型移民。而马岙袁氏先祖则是带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身份“军户”,是依附于明朝“卫所兵制”政策而择居下来的。

明代的卫所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续文献通考》卷122)卫所实行世兵制,士卒和军官全部世袭。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据《袁氏宗谱》相关记载,马岙袁氏相传为明千户之后。谱中有袁氏十三世袁春甲于清道光五年(1825)撰写的《西庄袁氏宗谱旧序》,其中写到:“明洪武间录功臣后五百余人,世袭指挥千百户,吾族相传为袁千户之后裔,览祠堂之遗迹,稽先朝之劄符,信而有征,言诚不缪。”宗谱所载录的“育万公谱稿录”,明确指明“居马岙者大房世系千户”,还有“今祠堂前有月台,是其遗迹。千户居祠堂之后,明季有某某千户”等语句。如今在袁氏祠堂的正堂前,还留存着一块两米长宽的正方形月台,袁氏后裔现称之为“阅台”,据说这是当年任金华府浦江儒学的第十二世袁必贵所置。

《袁氏宗谱》中还录有明天启五年(1625)二月“旧草谱侍养帖”和崇祯五年(1632)六月“旧草谱冠带劄”各一份,侍养帖讲的就是中书舍人袁材用在其风烛之年,向定海卫中中所千户所提出申请,要求让其儿子袁国忠免除差役能够侍养父母。定海卫中中所千户所根据袁材用及其妻刘氏年老眼花耳聋风烛不期,乏人随侍,薪水无着等情况,依据大明律“凡军民之家有年七十以上者许荣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之规定,向浙江都指挥使司提出申请,浙江都指挥使司批复同意袁国忠侍养父母,终身不许忤逆。这些文献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可证明历史上马岙袁氏先祖“军户”的特殊身份。

当然在清康熙年间舟山海岛解禁以后,马岙袁氏先祖重返故土定居现在的上袁村,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家住上袁181号的已80多岁的袁老太告诉我们,相传祖先大概是从诸暨或者奉化那边来这里卖菜籽,在现在的炮台山下见一水井,水质清澈,于是就住了下来。这口与袁氏先祖有密切关系的水井,当地人叫作“冷水井”。如今的冷水井,依然是袁家村民非常自豪的一口水井,冬暖夏凉,平日都喜欢来这里提水,生活洗刷也在这里。在井旁现在还立有一块介绍“冷水井”的木牌。袁老太还说,祖先有6个儿子,后来分为六房,子孙繁衍,逐渐成为一大家族,袁氏后裔除了在马岙上袁生活以外,还有移居到小沙伍佰岙、岱山秀山岛的。

明清时期,马岙袁氏先祖中不少有官职的、科举功名的,如第六世袁材用是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第七世袁国龙是邑庠生,十世袁大志是国学生,十一世袁文奎与弟文斗都是邑庠生。第十世袁大元是迪功郎,十二世袁必贵曾任金华府浦江儒学。十三世袁殿甲、袁澐甲、袁抡甲三兄弟都是邑庠生,十四世袁学方是国学生,十五世袁瑞传是邑庠生。

海岛筑塘功臣袁文奎

被选为“山林之士”代表恭迎乾隆帝南巡的袁文奎,是马岙袁氏三房第十一世,字星协,邑庠生,寿九十三岁。《袁氏宗谱》中有数篇文章对袁文奎的懿德善行予以了记述,如族人十一世袁文魁撰写的《秀山袁氏公奇公祀记》,袁文奎孙十三世翰甲写的《启秀堂序》;还有袁家的亲朋好友撰写的,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进士,曾任广西永康州知州事,镇海籍陈良佐的《恭贺大殿撰星翁袁老先生八秩大庆》,乾隆五十二年浙江金华府浦江县正堂郑裕国的《恭祝星翁袁老寅伯暨囊云袁老寅长先生华诞》,道光年间曾出任广东碣石镇总兵丁绍奉的《西庄袁氏宗谱旧序》等。

从这些文章记述来看,袁文奎十分注重修德束躬,生活节制,善待邻里,是一个敦厚诚笃的乡贤。他能够尽己所能帮助族人,曾经“置田以给亲邻之不足者”,名之为“同田”。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出资捐建“启秀堂”书堂,延师教育子弟诵读诗书,以兴礼教;并设立“书田”用来资助同族贫困子弟向学就读。而更为可贵的是袁文奎能够躬身力行,修筑海塘,开垦滩涂,是海岛民间垦荒拓地的杰出代表。

袁文奎在马岙立足之后,不图安逸,勇于进取。他记得父亲袁大元曾经对他说过秀山海涂广阔,“设塘御潮可得田几千亩,内之膏壤亦有恃而无恐”。而父亲年已古稀,无力去开垦。当时清康熙定海展复后,秀山岛还是荒芜之地,人迹罕至,开垦之艰难,可以想象。其孙袁翰甲在《启秀堂序》中这样写到:“问渡于秀者止数十家,蒙棘而居,民微俗陋”。袁文奎也深有同感,“惜其有地而无人以启之”。为完成父亲宿愿,拓展家业,袁文奎不畏艰辛,带领族人,赴荒凉之岛秀山开垦海涂,“派柱分筑”。中途遇到海塘坍塌,袁文奎不气馁,拿出家财,“捐资改筑”。大概在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了南浦筑塘。乾隆二十七年(1762),袁文奎又筑北浦海塘。袁文奎在《秀山袁氏公奇公祀记》中写到:“其北浦地方土沃而水长,亦甚可田,而更无人谋之,于是相阴阳度流泉,体吾父兴筑之意,一一如南浦经理之,其塘亦次第告成焉。”袁文奎承先志,三十余年致力于海塘修筑,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进士陈良佐在《恭贺大殿撰星翁袁老先生八秩大庆》中对袁文奎修筑海塘之事高度评价:“不费国币,不烦官役,至今塘以内田禾岁熟,土人咸谓此袁公两世恩泽也。”

袁文勇于开拓、不惧艰险、大公无私之品行,深深影响着袁氏后裔及家人。袁文奎的三个儿子,品行端正,个个有出息。长子袁必贵,以贡举任金华浦江训导。次子袁必贯,磊落不羁,孝友显扬。紫微庄大儒黄式三的父亲黄兴梧曾为袁必贯撰墓志铭,其铭曰:“不隐不仕 亦禅亦仙 维公之德 奕禩缠绵”。三子袁必賛,邑庠生。

(2018年7月11日《舟山日报》《海潮人文专刊》)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